翻开水域地图,以周口港为起点,沙颍河航运西北可辐射郑州、漯河、平顶山、许昌等城市,东南则可沿淮河而下,经由两条通道实现通江达海。
其一,经安徽阜阳、蚌埠和江苏淮安,从江苏盐城入海,可与沿海的盐城港、大丰港等港口联系;其二,从安徽寿县经江淮运河,从合肥入巢湖,再从芜湖接入长江航道,进而与南京、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直接联系。
沙颍河实现常年通航后,大大拉近了周口及河南与长三角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水上距离。
据测算,周口至南京800公里,航行约10天;至杭州、上海1100公里,航行约12天。
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相比,水运具有运量大、成本低、能耗小等优势。
有这样一组数据:以每吨公里为单位,水运每马力运量为1,铁路为0.2—0.3,公路为0.02,航空为0.01;水运的运输成本是7分左右,铁路是3角左右,公路为5角左右;水运碳氢化合物排放量为1,铁路是其2—5倍,公路是其3—7倍;单位货运周转量船舶产生的噪声仅相当于货车的4.7%。
水运以其成本经济、绿色的运输方式,为周口及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交通运输支撑。
2010年,我省首次通过水路实施跨国境运输大宗内贸货物。超百吨发动机定子从哈尔滨入松花江、通过俄罗斯跨国境运输,经过鞑靼海峡、日本海、朝鲜海峡进入东海,从上海经内河运输到达周口港。
2011年,周口港8次中转南阳1000伏特高压电力大宗货物运输任务,先后完成驻马店燃气电厂燃体本机和定子、全省首台500千伏三项一体变压器等,单件重量达438吨。
近年来,沙颍河周口段先后承运了35件次大宗货物、跨国境货物运输等任务,周口航运通江达海的能力得到彰显,已形成以煤炭、砂石建材、粮食为主要周转物资,以大件运输、石化产品(柴油、沥青)等为补充的业务经营格局。
“全市港口吞吐量连年攀升,从2009年的80万吨到2017年的1100万吨,实现了13倍的增长,占全省港口吞吐量的95%,成为河南航运的中坚力量。”周口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王政权介绍。
沙颍河航运的复兴也为沿岸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。
沈丘刘湾港紧邻安徽界首,该片区域航道水深达17米,船舶往来不断,业务异常繁忙。
“原先来往的船只运量也就五六百吨,现在都是一千五六百吨。陕西、山西和平顶山的煤炭都是经过这里运往安徽、江苏。”刘湾港码头运营管理办公室主任刘廷志说。
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位于码头附近的刘湾村即是靠航运发家。在“万元户”还比较稀缺的年代,刘湾村“万元户”便比比皆是。至今,全村600多户人家,几乎家家户户从事和航运相关的营生。
数据显示,周口市目前拥有港航企业18家,船舶驾驶、维修、港口装卸等从业人员2万多人;船舶1500多艘,约占全省的1/3;总载重量120多万吨,约占长江运量的1/6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