完善普惠机制 引导减碳出行
来源: 中国交通新闻网 时间: 2022-05-09 08:46:13 访问量:0

字体大小[ ] 打印

分享:

城市交通中相当一部分碳排放来自于个人小汽车出行。从国家层面推动建立城市碳普惠体系,引导个人减碳出行,有利于“双碳”目标实现。

国内外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碳普惠体系

目前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仅占全国碳排放的10%,但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,这一占比会随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提升,如英国达37%,排放源中居首位,成为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最重要的瓶颈之一。

而城市交通中相当一部分碳排放来自于个人小汽车出行,但长期以来这部分管理体系一直空白。纳入全国碳配额管理的八大行业中,交通领域仅包括航空,城市碳配额管理也只涉及轨道、公交领域重点企业;在我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中,目前针对个人碳减排量交易尚无明确政策,急需体系化抓手解决上述问题。

综观国际经验,国内外都在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碳普惠体系来解决上述问题。在碳普惠体系中,各类行为的碳排放可准确计量,其中低于高碳水平的行为能获得激励,通过个人碳账户,用来抵消自身高碳排放、参与碳交易或转化为其他社会福利。由于面向社会大众,无论个人之前采取何种方式,只要坚持使用低碳甚至零碳方式,就可从中获得激励,因而称为“碳普惠”。这一体系既能真正体现公平性,又因为涉及面广、措施灵活多样,可有效带动社会低碳氛围,从而推动公众心智、政府治理乃至社会运转模式的重要转变。此外,这也是我国消费端碳减排模式的重大创新,对提高我国在全球气候问题的国际话语权,具有重要战略意义。

地方碳普惠实践提出研究新课题

近年来,北京、深圳、广州等地相继在公众碳减排领域开展探索与实践,初步建立了地方性碳普惠模式。但从全国来看,要推动城市碳普惠,建立个人碳账户,依然存在“一个缺失”“三个不足”。

“一个缺失”:目前,在调动全民积极减少消费端碳排放方面,国家层面尚缺乏明确定位和体系化设计,急需对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碳普惠等模式释放信号、统一思想,以指导和协同地方实践创新。

“三个不足”:

一是方法学不足。以北京为代表的实践中,已在交通出行领域初步形成串联个体行为、碳排放、碳交易与权益兑换的标准与方法体系,但要在国家层面实现更多场景覆盖和更多社会福利打通,核心是设计互联互通的标准及方法学,从而解决碳普惠体系权益的分配、交换、互惠等问题。

二是技术体系不足。经过各地探索,碳普惠体系在技术上整体可行,部分场景下可满足碳交易真实性、准确性、唯一性要求。但仍存在三个核心问题,即不同场景数据贯通、个人隐私安全保护和防造假防违规信用风险,急需综合数据专区、区块链、多方安全计算等高新技术,打包形成完备的技术体系予以解决。

三是金融工具不足。碳普惠体系主要基于个人碳减排设计,但目前各地探索和实践中均未涉及这一块,尚未真正建立以个人碳账户为载体、可参与碳交易的机制和规则,迫切需要加强金融方面协同创新,以支持碳普惠体系顺利落地。

对策建议

为强化“双碳”目标下个人碳减排主体责任,推动城市碳普惠体系建立,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:

强化顶层设计。国家层面在促进消费端碳减排、支持碳普惠模式方面,尽快出台体系化指导意见,明确释放信号、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,指导地方开展创新实践,实现全国一盘棋。

加快体系化方法学编制。结合北京等试点城市经验,尽快开展碳普惠方法学体系研究,启动碳普惠方法学编制。可优先从地方交通等活跃领域做起,进一步上升到国家级方法学。

加大场景式科技攻关。结合国家数字化建设的统一部署及地方示范试点进程,鼓励支持以场景为核心开展技术攻关,系统性解决碳普惠体系建立过程中数据贯通、隐私安全保护等关键技术问题,从而打好场景式聚合式服务基础。

加强基于碳普惠的绿色金融创新。结合国家绿色金融改革,鼓励开发基于碳普惠的金融服务产品和模式创新,为碳普惠体系建设和实践提供支持。

(作者单位: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)


责任编辑:周口市交通运输局管理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