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原港城新周口之一 一座城的航运情结
来源: 1 时间: 2018-05-01 17:48:08 访问量:0

字体大小[ ] 打印

分享:

编者按:

周口又名周家口,位于河南省东南部,地处沙河、颍河、贾鲁河交汇处,因水得名,因港而兴,是西北与江南物资交流的重要枢纽,距今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,有“华夏先驱、九州圣迹”的美誉。

去年,市委、市政府按照省委、省政府的部署,提出了建港口、兴物流、聚产业、强服务、优生态、造港城,以“公铁水空”多式联运为基础,推动内河水运、临港产业、生态城市三位一体融合发展,建设“满城文化半城水,内联外通达江海”中原港城的总体思路。今年,我市全面启动国家级多式联运枢纽城市创建工作,迈出了打造临港经济新引擎、助推产业转型升级、实现周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。4月16日,《河南日报》通版刊发了《中原港城新周口》,本报自今日起分批转载,以飨读者。


河南日报记者 赵春喜 宋敏 聂冬晗

星光下的周口中心港静谧安详。

钮玉扇的货船停靠在码头。再有两天,这趟从上海运来的1200吨大宗装备就能卸运完毕,经由公路转运陕西。

船舱内的客厅里,30岁的钮玉扇和妻子朱玉丽吃着晚饭,看着电视,享受着忙碌一天后的悠闲时光。

钮玉扇来自安徽阜阳。从爷爷、父亲,到他,三代人都是“船老大”。由木帆船、水泥船,到现在的钢驳船,钮家的货船常年游走于沙颍河和淮河、长江之间。

周口,是钮玉扇近几年常来的地方。经由周口、安徽、江苏、上海这条航线,把内陆的粮食、煤炭运出去,把沿海的水泥、砂石、大宗物件运进来。一来一往,加上装货、卸货,一趟半个多月时间,刨去柴油钱、船闸费等支出,收入2万多元。

“现在沙颍河的航运条件比以前便利多了,来往周口的生意也比以前多了。”钮玉扇面带微笑,透着年轻人特有的活力,“生意多了,船舶条件也得跟上去。我驾驶的这条船造价100多万元,能载重2000多吨。”

“万家灯火侔江浦,千帆云集似汉皋。”这是明代翰林学士熊廷弼《过周家口》中的诗句,描述了周口港曾经的繁盛景象。

如今,像钮玉扇一样,越来越多的商旅货船重新汇集于此,东接西连,南来北往,周口港再度生机勃发。

不仅如此,周口打造临港经济的宏伟梦想,让一座“满城文化半城水,内联外通达江海”的“中原港城”,为人期待。

周口与航运有着天然的渊源,周口人有着深厚的航运情结。

周口,原名“周家口”,即“周家渡口”。沙河、颍河、贾鲁河在此三川汇流,沙颍河犹如一条玉带穿城而过,入淮河,进长江,通大海。

因水而名,相伴而兴。依托沙颍河航运,周口历史上即是著名的水旱码头、商业重镇,素有“小武汉”之称,史载“通衢五省,人杂八方,商贾云集,南北之声不绝于耳”。

83岁的石家禄老人至今还记得:“小时候,沙颍河上船帆不断,我们站在岸边大声招呼,往来的商船也会吆喝着回应。”这成为年幼时的石家禄和伙伴们经常玩的游戏。

当年,石家禄老人的祖辈在岸边经营一家“船行”,相当于今天的中介,“空船找我们配货,而货主也通过我们找船。”那时候老人还小,只记得新郑、焦作一带的煤炭,通过沙颍河运往江苏等沿海地带。

几乎每个上些岁数的周口人,都有像石家禄老人一样的航运记忆。

时光荏苒,岁月更替。上世纪中叶后,由于种种原因,河南境内沙颍河全线断航,周口港也失去了往昔的风光。

周口人的航运情节却从未泯灭,仍有许多人驾船游历在外,在淮河、长江上讨生活。驾船回家,成了他们内心深处隐隐的“乡愁”。

新世纪以来,沙颍河复航工程迎来转机。

2005年,沙颍河周口以下实现季节性通航。

2009年,沙颍河周口以下实现常年通航。

影像资料记录下了当时激动人心的画面。一艘艘返乡船只溯流而上,进入周口港那一刻,“船老大”们兴奋地打出条幅:“我们终于可以从长江驾船回家了!”

由此,沙颍河成为河南第一条通江达海的“黄金水道”,周口也成为全省唯一可以通江达海的省辖市。


责任编辑:周口市交通运输局